近月,社會發生多宗嚴重違法及暴力事件,其中大家尤其關注涉及青少年毆打和欺凌朋輩的行為。欺凌問題威脅學生的健康及安全,我們必須正視,採取一切可行措施,及時制止及處理。人人提高反欺凌意識,建立正面價值觀,培養互助包容精神,防止歪風植根蔓延。

欺凌可恥 絕不容許

  成長過程,難免經歷朋輩爭執。但是,以身體或語言暴力,騷擾、威脅、孤立、欺負勢弱者,絕對不是正常、合理的事。我們絕對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欺凌,更遑論參與童黨犯罪的行為。「欺辱一個沒有招惹你們的同學,譏笑一個不幸者,打了一個弱者。你們犯了最卑微、最可恥的一個行為」亞米契斯在《愛的教育》一書中,指出戲弄無辜的朋友,欺負不幸的人,不單是膽小的表現,更是最低劣、可恥的行為!究竟是什麼引致欺凌行為的出現?

  其實,深入了解每一宗欺凌事件,背後都有其複雜的原因。欺凌者、被欺凌者或是旁觀者,往往因為成長中不同的經歷,引致在欺凌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。面對全球疫情、停課等難以預計的處境,學生難免會感到壓力和困擾,容易出現情緒問題,與人產生磨擦糾紛。加上去年的社會事件、網絡的敵意言論和人身攻擊、傳媒廣泛報導民間「私了」事件,青少年耳濡目染,誤以為社會接受「私了」、以仇恨言論宣洩情緒的行為,導致價值偏差,守法意識薄弱,以為暴力和不當行為可以解決問題,結果肆無忌憚,犯下大錯。

及早處理 積極跟進

  無論如何,我深信每個人都會因為學習而改變。欺凌者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,更需要親人的關顧,師長的教誨,明白欺凌對人對己的傷害,深入反思,時時提高警覺,在錯誤中成長。要改寫結局,需要大家共同參與,對抗欺凌。

  在學校層面,如果發現欺凌行為,需盡快介入和跟進,以保護學生為出發點,即時制止有關不當行為,並通過教育和輔導,介入調停,安排專責人員跟進或轉介接受校外專業服務,糾正不當行為及觀念。過程中,須與家長攜手,深入了解欺凌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要,針對情況,或加強情緒管理技巧訓練、或提升解難能力,培養自尊自重自律的態度,支援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同儕關係,逐步改善不當行為。

  對於被欺凌者,須有適當的措施,保護他們免被再傷害,教導他們學會保護自己、放心求助,並重建自信和對人的信任。為他們組織正面的支援網絡,讓他們重新投入校園生活。教育局亦設有機制處理特別個案,支援學校處理欺凌問題。然而,若情況嚴重,學校應適時尋求警方協助。